中國需積極調整應對全球經濟再平衡挑戰(zhàn)
2010/8/6 9:40:37
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與加深令多數(shù)國家或地區(qū)經濟與貿易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來維持“全球平衡”。“可持續(xù)和均衡增長框架”要求美國增加儲蓄并減少預算赤字。中國擴大內需并降低對出口的依賴,歐洲國家進行結構性改革以增加投資等,目的是使世界經濟能夠實現(xiàn)可持續(xù)增長。
在20國集團(G20)匹茲堡峰會期間,美國提出一項名為“可持續(xù)和均衡增長框架”的建議,試圖以此來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有專家認為,美國此建議是一種策略,通過這一框架建議把全球經濟失衡的責任推卸給中國、日本及中東等擁有巨額貿易順差的國家,以此來穩(wěn)固自己在新的全球均衡增長路徑中的地位。中國應變被動為主動,從內外兩個方面應對經濟再平衡的挑戰(zhàn)。
多種因素導致全球經濟需要再平衡
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與加深令多數(shù)國家或地區(qū)經濟與貿易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來維持“全球平衡”。“可持續(xù)和均衡增長框架”要求美國增加儲蓄并減少預算赤字。中國擴大內需并降低對出口的依賴,歐洲國家進行結構性改革以增加投資等,目的是使世界經濟能夠實現(xiàn)可持續(xù)增長。
——全球經濟再平衡與經濟失衡。全球經濟再平衡是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需求結構調整,是對當前全球經濟失衡這一經濟事實所進行的修復。全球經濟失衡是指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迅速增長,積累了巨大的赤字,而以日本和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其他新興經濟體和歐佩克成員國等保持大量貿易順差,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
這種現(xiàn)象之所以引起世界的關注,主要是因為經濟相對不發(fā)達國家事實上在實物上“補貼”經濟發(fā)達國家并向其輸出資本,是一種不正常的均衡關系,其合理性固然應受質疑,更令人擔心的是其可持續(xù)性。
——全球經濟失衡與金融危機。美國提出經濟再平衡的依據(jù)是全球經濟失衡是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誘因,其中的演變是中國等出口型經濟體對美國擁有大量貿易順差,這部分順差回流到美國金融市場,從而助推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全球經濟失衡的影響。全球經濟失衡的長期存在已經給世界經濟帶來一系列矛盾和沖突。全球經濟失衡嚴重影響了中國國內宏觀經濟運行和宏觀經濟政策。隨著中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大,巨額外匯儲備的流向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尤其是美元長期趨弱的背景下,長期持有美元資產并不明智,同時現(xiàn)有的外匯管理體制使得央行不得不被動投放人民幣來沖銷外匯占款,中國的貨幣政策失去了獨立性。
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
全球經濟失衡主要表現(xiàn)為,美國巨大的經常項目逆差,而主要新興經濟體則擁有較大的經常項目順差。
——美國經常項目巨額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的國內政策。第一,過度消費,儲蓄不足。美國這些年來是依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的。近年來,政府大規(guī)模減稅、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以及個人收入和資產價值快速增長等都極大地刺激了個人消費增長。但在消費擴大的同時,美國個人儲蓄率即儲蓄占實際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卻不斷下降。第二,對出口設限。經濟全球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導致國際分工的變革:勞動密集型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fā)展中國家,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生產則集中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正是美國在大量進口消費品卻阻止出口本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做法,導致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
——從亞洲的情況看,多數(shù)亞洲經濟體根據(jù)自身條件選擇的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較小,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使得亞洲國家加強了國際儲備和國內儲蓄。來自亞洲經濟體的產品和投資維持著美國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增長方式。
——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看似是美國儲蓄少而消費多,中國儲蓄多而消費少,其實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才是問題的關鍵。經濟全球化增加了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美元的需求,處于中心貨幣地位的美元成為了問題的關鍵。美國濫用了這一特權,利用美元的中心貨幣地位主導全球分工,把生產環(huán)節(jié)轉移到了成本低廉的發(fā)展中國家,同時憑借金融手段負債消費,依靠美元信用來維持長期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
因此,如果不能約束美元過度發(fā)行,重建國際貨幣體系,全球失衡還將持續(xù)。
中國應積極應對全球經濟再平衡
全球經濟平衡增長,不單單是某個國家的義務,而應由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全球經濟再平衡”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未來全球經濟調整的戰(zhàn)略取向,也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xiàn)國內經濟協(xié)調增長的內在要求。因此,中國在“全球經濟再平衡”進程中應主動順應外部形勢的變化,積極推動自身經濟戰(zhàn)略調整,以促進中國經濟實現(xiàn)更加健康的發(fā)展。
第一,應倡導改變美元獨大的國際貨幣體系,從而根本上扭轉全球經濟失衡。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全球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和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而最關鍵的就是在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美元。中國要從“美元困境”中突圍,不得不積極參與國際貨幣體系的重構。短期內中國不可能全面重構現(xiàn)有國際貨幣體系,但也要在現(xiàn)有體系中積極提高中國的話語權,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從長期來看,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選擇。人民幣作為主要國際貨幣,能緩解全球經濟失衡的困境,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第二,短期要為貿易摩擦做好準備,避免陷入貿易保護主義者的陷阱。美國調整國內經濟的唯一出路就是增加出口,減少進口。為實現(xiàn)平衡增長,美國會使用貿易保護主義來遏制進口、增加出口。中國要盡快調整經濟結構,減少對外需的依賴。
第三,最重要的是,向以擴大國內消費為主的根本性的經濟轉型。隨著中國經濟的回暖,“用增加投資來對沖出口下降”的應急做法會逐步淡出,“擴內需”的重任將落在消費上。
“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調整進程讓我們認識到必須解決中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內部失衡問題,即投資與消費失衡。這是因為,中國長期對投資、出口和工業(yè)的過度依賴已成為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和結構性的失衡。過度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收入分配不均和地區(qū)差距擴大等不平衡性因素要求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調整增長模式,尋找新的增長源泉。這就要求將企業(yè)收入的一部分轉移到居民和公共部門。有鑒于此,當務之急就是加快國內經濟再平衡的調整進程。
【生意上的事-用搜脈。了解更多搜了網(wǎng)資訊,請立即關注搜了網(wǎng)官方微信(微信號:sole518)】

上一篇: 全球經濟有半通縮半滯漲潛在風險
下一篇: 李嘉誠勸市民量力投資股市樓市 笑言怕得罪行家